C114门户论坛百科APPEN| 举报 切换到宽版

亚星游戏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亚星游戏官网-yaxin222  大元帅

注册:2007-12-101854
发表于 2025-4-17 10:52:51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大九天打响了2025年中国EDA并购的第一枪。


3月17日,华大九天发布公告称,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芯和半导体科技(上海)股份有限企业100%股份。


10天后,同为EDA供应商的概伦电子发布公告称,正在筹划收购成都锐成芯微,参与到“并购战争”当中。4月11日,概伦电子再发公告,确认拟重组并全资控股锐成芯微,并同步实现对纳能微的全资收购。


EDA是设计、验证芯片所使用的App工具,是芯片设计不可或缺的基础工具,被业界称之为“芯片设计之母”,海外巨头基本都是在不断地并购、洗牌中成长起来。


从业二十年,我是国产EDA产业的见证者,也与华大九天、芯和半导体两家企业的创始人相识。所以打算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讲讲这场看似突如其来,实则酝酿已久的“国产EDA并购战争”。


先分享一个结论供大家参考——并购有利于产业长期健康发展,是巨头成长的必经之路,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残酷的淘汰赛已经开始。要知道,与大额收购金额相伴的,也包括大范围的人事调整、人员变动,更直白地说就是‘裁员’” 。


01 中国“芯片之母”的前世今生

华大九天成立于2009年,时间不算早,但其核心团队和业务在EDA领域有三十多年传承。


2008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公布,其中包括芯片设计App,华大九天在这的背景下诞生,并从国企剥离并独立出来。


那时,国内半导体设计企业普遍使用国外工具,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外企业从上世纪开始深入高校,在本科生中推广它的设计工具。


面对这种开局,华大九天可以说筚路蓝缕,以模拟电路工具奠定其地位,才逐步发展为国内“一哥”这一地步。


华大九天的核心团队,在上世纪的90年代就研发了中国第一款自主常识产权的 EDA 工具——“熊猫系统”,从行业独行者发展成为带头老大,本土色彩突出。


芯和不一样,其创始团队一开始就具有国际背景,专注仿真、电路等有难度的领域,其创始人一开始就在海外摸爬滚打,先后供职于摩托罗拉、Cadence这样的大企业,也操盘过Neolinear、Physware等初创企业。


也就是说,华大九天和芯和半导体两家企业发展历程、所处的环境风格迥异,但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双方的合并算得上是强强互补。


芯和在封装、系统设计、电路板等领域的工具可以填补华大九天的空白,而芯和则刚刚披露拟于科创板上市,进入辅导期。要知道,在上市收紧的背景下,从辅导到敲钟,大概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筹备上市和并购双车道是明智之举。


筹备上市与并购双轨,是国际资本市场常见的策略,芯合与华大九天的案子释放了一个信号——双轨并行在国内产业中也显现出来。


如果市场追捧上市企业,那么必然是言必称上市,并购自然无人问津。如果上市困难,并购估值合理,创始团队不固执于控制权,那么并购就是快车道。


一个典型的半导体企业,股权一般是创始团队、投资机构和员工三方面力量,在上市路迢迢的情况下,投资机构往往希翼通过并购这一途径出售套现或者解套。我亲自参与的项目中,就有2-3轮募资后冲击上市,但由于业绩下滑、上市推迟的情况,最终创始人和投资机构只能以整体出售为主方向。


与海外的产业发展看齐,但也仍然还有差距——中国半导体上市企业被收购案例稀少,上市企业壳资源价值高,更多作为收购方出现。美国上市企业之间的直接收购频繁发生,如前几年的AMD收购Xilinx,博通拟收购高通。


02 EDA大鱼吃小鱼,不存在蛇吞象

国产EDA企业目前只有三家在A股上市,除了华大九天、概伦电子,还有广立微电子。


未上市的EDA企业有80多家,各家生存现状各不相同——有的实力强劲(如芯和、合见工软),有的则在数个环节有标杆产品,如得到国家大基金加持的鸿芯微纳,也有多家在过去几年得到资本追捧,获得高额募资,在如今的环境下还可以从容不迫。


从我掌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国内EDA企业的收入刚过1000万大关,面临高昂的运营成本,特别是人力成本。直接一点说,恐怕半数的企业已经接近资金链断裂的临界点。


与上述企业相比,已经上市的概伦电子和华大九天境况就是天差地别,两家都深谙并购之道,自上市后就开始大举战略投资、并购。


2023年,概伦电子收购福州芯智联。2024年,华大九天收购阿卡思控股权。这两个案子都是近两年发生的,不过交易逻辑各不相同。


阿卡斯的验证工具在市场上口碑很好,背后有哈勃、上海科创等机构支撑,华大九天收购阿卡斯的估值约3亿人民币,可以有效补充产品线。福州芯智联由于估值不明,估计收购价不高,根据概伦电子公告,对该收购产生的商誉损失计提减值。


这里面也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已经启动上市甚至是上市撤回的企业,由于经过了资本市场的洗礼,在后续的并购当中,会更受青睐。


半导体是一个高集中的行业,技术密集、资金密集、赢者通吃,其产业发展史,本身也是一部并购史,这在EDA领域的集中尤为显著——全球范围只有三家大型企业,Synopsys(新思)、Cadence(楷登)和Siemens(西门子),这三家企业基本都是在经历了几十、上百起并购之后,成功突出重围,形成今天三足鼎立的局面。


并购是EDA工具乃至半导体产业的底色,市场规模有限也是推动企业并购的底层逻辑。


根据SNS Insider的数据,2023年全球EDA市场大概是146亿美金的水平,预测到2032年将会增长至327.5亿美金,年复合增长率大概9.35%。相比之下,WICA提供的2023年整个半导体市场规模大概是5300亿美金左右,EDA市场规模可见一斑。


根据大家观察到的数据,中国EDA市场大概在100亿元左右,覆盖了前端、后端、模拟等众多细分领域,每个领域都有数家到十几家企业厮杀,而按照行业规律,最终每个细分领域容纳三五家已经是极限。


另外,中国市场目前处于芯片创业退潮期,其中2019年这一批新成立的一部分设计企业已经举步维艰,而顺利做大的企业受到周期影响也控制成本,这种下游市场的收缩,也会传导至上游供应商,加速EDAApp的并购。


全球市场规模本身有限,客户也受周期影响在收缩,就算中国市场再大,也不可能长期容纳这么多企业生存,结果只能是优胜劣汰。


以上都是客观因素推动并购,EDA企业要想参与国际竞争,也存在并购的主观需求。


EDA企业处于半导体产业上游,客户遍布半导体产业链,从上游的英伟达、苹果这样的设计企业,到下游的台积电这样的制造企业,都需要配套专用产品,这种全产业链的自研,对于行业龙头企业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如果想跟欧美巨头争夺客户,并购是扩张的唯一捷径,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前面说,残酷的淘汰赛拉开帷幕的原因。


国产EDA并购加速,还有一个特殊的外部因素——美国的技术封锁。


目前,全球最先进的逻辑芯片已经到2-3纳米制程,但相关EDA工具在这些工艺节点上对中国市场禁运,这就意味着中国的芯片设计企业开发2-3纳米工艺,只能依赖国内工具,然而设计需要全套工具,国内EDA企业受限于自身品类,在2-3纳米节点上无法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只有横向并购扩张才能迅速获得完整产品线,进而抢占高端、先进工艺市场。


客观来说,已经上市的三家中国EDA企业,都是在跨国巨头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都在加速推动并购,但都还不具备提供全链条EDA工具的能力,这个事实大家也要认清。


也就是说,中国的芯片设计企业,对海外EDA巨头仍具有依赖性,而依赖国外产品,就绕不过“卡脖子”的话题,也就必须警惕常识产权风险。


国外EDA工具价格高昂,那些募资顺利的设计企业,销售刚起步就不得不拿出上千万购买国外EDA工具。规模小一点,资金没有那么充沛的设计企业会使用盗版产品,不上市可能不会被过度关注,但如果启动IPO,国外EDA巨头们就会前来维权。


过去数年,我有数家芯片设计企业客户顺利上市,其上市前大都收到海外EDA企业的律师函,要求支付使用费。有的的确是使用了盗版,缴费了事;有的则使用的是正版,但超过了许可的范围,例如通过付费获得在五台机器使用App的许可,实际却在十台机器上使用。此类上市前发函要钱很常见,中国企业最后都是付款结束。


03 海外巨头的并购“教科书”

EDA国际三强的成长史,本身就是一部并购史。


Synopsys自1986年成立以来发起了数十次并购,一直在持续地扩大产品和业务规模,并购已刻入其基因。可以说,海外EDA产业,伴随着半导体产业的演进已经发展了数十年,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停下并购的脚步。


2024年1月9日,Cadence宣布完成对Invecas, Inc.的收购。同年10月,西门子收购工业App企业Altair Engineering。


今年1月16日,Synopsys宣布以350亿美金收购工业App企业ANSYS,后者提供的仿真App也用于汽车、航空等领域——这意味着,在与Cadence等鏖战多年之后,Synopsys开始将业务触角拓展至只有百亿美金级规模的EDA市场之外了。


EDA巨头的并购扩张,对国产同行来说,就是一本丰富的教科书。


过去70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经过几个周期,行业巨头从自然增长到开疆扩土,都是通过并购实现持续增长,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成功穿越周期。


到21世纪,半导体行业步入成熟期,技术飞速进步、供应链全球化、资本投入密集,胜者通吃成为业内常态——光刻机市场ASML一家独大,微处理器英特尔与AMD两强争霸,存储器则是SAMSUNG、海力士与美光三足鼎立。


千禧年初期,由于资本回报率走低,风险投资大幅下降,半导体企业IPO减少,跨国并购步伐加快。


到了2011年之后,半导体行业的并购潮一浪高过一浪,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11-2017(第一阶段)、2018年至今(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在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和汽车应用等因素刺激下,半导体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持续增长,至2015年前后,因技术成熟、市场饱和,企业增长放缓、成本上涨、利润压缩,行业巨头掀起史无前例的并购潮,恩智浦收购飞思卡尔、博通宣布计划收购高通。


第二阶段,中美贸易争端,这一阶段集成电路供应链是扭曲的,芯片产品紧缺。大争之世,不进则退,行业巨头再次发起巨额并购以增市场份额、以固自身地位,英伟达喊出收购ARM,完成收购迈络思,AMD完成对赛灵思的收购,行业再次加速集中。


不过,巨头们的收购也并非畅通无阻。


AMD收购赛灵思,恩智浦收购飞思卡尔,各国监管部门没有为难,最后顺利成交,但是博通收购高通、英伟达收购ARM,这两个交易一旦达成就会造就一家独大的格局,结果都是因为监管审批最终失败。


随着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兴起,下一轮的产业整合已经开始,OpenAI突出重围,英伟达、台积电成为半导体产业的王者,行业整合和资产剥离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就在刚刚,英特尔折价50%,将10年前收购的Altera业务的股权,其中51%剥离给了银湖资本。

时代大浪淘沙,那些无法进化为巨头的新势力,就是下一个时代的旧势力。


04 国产芯片的资本游戏

2017年以来,中美经济贸易摩擦聚焦于高科技领域,美国和欧洲对中国半导体企业的海外并购设置了诸多限制,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对海外半导体项目的收购,数量直线下降。反观国内,由于市场规模大、企业分布零散,并购呈现抬头之势。


很多原因大家前面都提到过,像创业热潮消退、中美科技竞争等等因素影响,相关企业估值下滑,部分陷入融资困境,而资本又持观望态度,这类创业企业都是潜在被并购的对象。


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基本都已经顺利上市,且持有大量现金,并购成为补全产业链供应能力的快速通路。


还有一些特殊案例,比如一些传统企业则希翼通过跨界收购半导体资产,来实现业务转型。


概括来说,国内半导体并购最常见的项目类型是上市企业主导收购非上市企业,偶有未上市企业之间的合并,但后者由于估值和资金来源等限制,少有成功。


关于这一轮并购的起始点,业内普遍认为,始于2022年底,判断逻辑在于投资热潮消退,行业周期下行,竞争愈发激烈。但实际上,到2023年很多企业仍在坚挺,只有零星并购,这一阶段鼓吹并购的很多是金融机构——投资三年后面临退出,并购于企业来说可以减少竞争对手,股权重组让投资人也能有退出机会。


表面上,企业大都兴趣盎然,但是在估值上缺少共识,并购后管理权分配也难以达成一致。很多企业硬生生被时间拖垮,一些企业到了不被收购就凋零的处境。


在这个阶段,大家都看到了,大量芯片企业注销,就连 OPPO 这样的行业巨头,也因多种原因关停了旗下哲库芯片的自研业务。


消息面上,蔚小理自研5nm车用芯片先后流片成功,以及小米传出自研玄戒SoC也即将发布,算是国产芯片隆冬里,设计层面上的一些利好。当然,大家也要正视这种好消息背后的原因——现在竞争的焦点都在AI芯片。


到了2024年,上市企业主导的并购大量涌现,累计超过30起,有的项目成功交割,有的则不欢而散,其中模拟芯片交易最多,如纳芯微收购麦歌恩。


在《关于深化上市企业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发布之后,半导体并购交易明显增多,2025年第一季度就有20起左右。


尽管公开的并购案例逐渐增多,但与海外并购相比,成功率低得多,其中一半以上最后不能成交,商业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占据主导,这与海外情况迥异——海外半导体领域的并购,排除受监管拦截的个例,比如美国政府基于反垄断和国家安全审查叫停博通收购高通,其它基本都能顺利完成。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并购,商业相关的影响因素更多集中在收购估值偏差、产品周期与买方匹配、收购后的整合难题等方面。


前面说过,2020年-2021年投资热潮推动了企业估值提升,只是经过数年沉淀,部分企业到了生死关头,但在这种环境下,创始团队、机构投资者对于收购的估值,都有其利益考量,尤其是不同时间投资企业的股东的成本也不同。


所以,在收购过程中,买方态度大多是边走边看,只要没付款都来得及抽身跑路,成功率很低。


众口难调下,有的并购项目中,买方给不同股东的估值都有差异,部分股东甚至需要打折出售股权。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特殊的案例——有的标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而上市企业收购亏损企业,会收到证券监管机构高度关注,这也会带来障碍。


在收购标的产品周期与买方适配性方面,现状不容乐观。部分企业面临客户流失、市场萎缩、产品老化等问题,在并购市场中,这些问题会被买方重点关注。我操作的几个项目,有的由收购100%股权转为小额股权投资,有的则买方干脆放弃交易。


收购后,企业之间怎么整合也是影响并购的关键因素——各方能否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换句话说,并购不是终点,整合才真正决定成败。管理团队、业务部门、厂房设备、人力资源、客户资源、销售渠道都需要合理整合,被收购领导团队有的留任,有的则拿钱走人。


以个人经验来看,成功的并购案例虽有,但数量不多;极为失败的并购案例同样较少,更多的是效果平平、差强人意。交易完成后,有的项目看似成功,但团队和技术难以整合,或者并购带来收入增加利润率反而低了,我的经验里,成功的并购有十之一二就不错了。


在各类并购交易中,收购剥离资产的成功率相对较高。剥离是半导体企业极为常见的重组方式——左手并购,右手剥离,购买新业务板块,抛售非核心业务,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利润率,是国际企业数十年的套路。


前面大家提到过,英特尔将Altera业务剥离,并将其中51%的股份出售给银湖资本。可见,强如英特尔,也到了不得不剥离资产的时候了。


国内的芯片巨头大都锐意扩张,鲜有主动剥离,苹果供应链企业闻泰科技是个例外。


2025年1月,闻泰科技陆续将其ODM业务转让给立讯精密,市场推测其背后的推手是两家企业共同的大客户苹果企业,以我的经验,经过苹果认可的交易,也就是有市场背书,大概率会成功。该交易就是典型的资产剥离交易,卖方退出相关领域,由买方接手。


闻泰科技在剥离ODM之后,开始基于收购而来的安世半导体,开展半导体业务,即左手并购,右手剥离。


刚刚过去的3月份,我自己也交割了一个半导体剥离项目,国际半导体企业很痛快地将中国大陆和欧洲产线出售给中国企业,退出利润较薄的器件生产,中国企业则借机获得产能和技术,打入部分高端国际市场。当然,该资产包是这家国际企业十年前高价购得,比英特尔还夸张,十年亏掉了90%,这又反映了并购的残酷一面。


举这些例子,也是想表达一个洞察——中国企业收购欧美企业剥离的半导体资产,是提速发展的捷径。


将视线拉回10年前,像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这样的机会还比较多,彼时半导体并购也以寻求海外标的为主,通过交易一步到位,这种模式随着国际局势变迁一去不复返。


如果将视线拉回5年前,半导体创业方兴未艾,人人争上市,企业估值奇高,并购难以推行,估值只有通过资本市场消化。


着眼当下,半导体上市企业已有数百家,各个细分领域都有龙头,而众多创业企业估值大幅回落,投资人耐心有限,创始团队态度更加灵活。同时,政策积极鼓励并购,部分金融机构也有意为并购提供融资支撑高达80%的交易金额,史无前例。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半导体并购的大时代已然来临。


举报本楼

本帖有 21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大家 |网站地图  

GMT+8, 2025-4-24 16:45 , Processed in 0.49143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