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头版 云计算在中国走到今天,似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部分云厂商开始坚决走公共云道路,通过不断创新云计算产品、AI云产品,走追逐利润之路,而另一部分云厂商开始琢磨着走私有云道路,通过提供定制化的私有云服务,一方面打造标杆,一方面壮大收入规模。
那这两条路,到底哪一条是正确的方向呢?
我先表达一个观点:对于云厂商而言,没有绝对的正确道路,只有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比如,阿里云、Tencent云这种私营企业背景(甚至可以说外资企业)的云厂商,在涉及国计民生的央国企面前,其信任度并不高,独立拿下项目的难度很大。
另一方面,这种超级大项目涉及到的垫资规模、验收、回款周期、坏账风险都会比较大,对更追求利润的互联网云厂商而言,其实并不划算。所以大家看到阿里云、Tencent云都调转船头,开始坚决走公共云道路。
而对于以天翼云、移动云、电子云为代表的国资云,它们在大型央国企项目中的客情关系更有优势,而长期以来的集成角色也为它们积累了很多项目管理经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一些项目风险,而另一个层面,这些国资云厂商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品创新难度很大,公共云的道路并不好走,相对而言,私有云道路可能更加适合。
这是一个基本盘,但是,从数字化市场发展的角度看,云计算未来到底姓公还是姓私呢?
我有一个基本假设:私有云的发展依赖的是大型央国企的数字化转型,公共云的发展依赖的更多的是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基于这个基本假设,我简单做一个分析
——大型央国企上云带来的市场空间大型央国企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数字化转型和上云进程对于云计算市场具有显著影响。
国家政策对央国企上云给予了大力支撑,包括提供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以推动其数字化转型。
这进一步促进了央国企在云计算领域的投入和发展。根据国资委数据,截至2023年,中央企业上云概率达到86%。
这表明央国企在云计算服务上的采纳率已经相当高,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这一比例可能很快见顶。2023年央国企数字化市场规模为5057亿元,且年复合增速为17%。
中小型企业上云带来的市场空间相较于大型央国企,中小型企业数量庞大,且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意识到上云的重要性。这意味着中小型企业上云将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公有云提供的按需付费、弹性扩展等特性使其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数字化转型。这将吸引更多中小企业选择上云,从而推动云计算市场的快速增长。
有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对于上云的意愿持续增强,比如《中国中小企业云计算应用调研报告》显示,超过80%的中小企业表示有意愿或正在考虑上云。
这一数据表明,中小企业上云的市场需求巨大,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此外,中小型企业通常更加灵活和创新,它们在云计算领域的应用和探索也将为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例如,一些中小企业可能利用云计算服务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应用或商业模式,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综合考虑从市场规模和潜力来看,虽然大型央国企在上云方面的投入较大,但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且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其上云需求将持续增长。
因此,从长远来看,中小型企业上云带来的市场空间可能更为广阔。
当然,大型央国企和中小型企业上云并非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云计算市场的发展。
大型央国企的上云需求为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了高端市场和定制化解决方案的机会,而中小型企业上云则推动了云计算市场的普及和规模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