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清华团队研发存算一体芯片
想象一下一颗芯片上集成了记忆和计算的能力,保护用户隐私同时还具备了类似人脑的自主学习。 能耗仅为先进工艺下专用集成电路系统的1/35。 近期,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吴华强教授、高滨副教授基于存算一体计算范式在支撑片上学习的忆阻器 存算一体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 11年科研“长征”从忆阻器件到原型芯片再到系统集成,钱鹤、吴华强团队协同攻关AI算力瓶颈难题 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成果涉及忆阻器集成芯片存算一体系统、ADAM算法加速器...... 有望促进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发展。 突破从0到1 存算一体开启智算时代 记忆电阻器(Memristor),是继电阻、电容、电感之后的第四种电路基本元件。它可以在断电之后,仍能“记忆”通过的电荷,被当做新型纳米电子突触器件。早在1946年,“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提出并定义了计算机架构,采用二进制的编码,由存储器和处理器分别完成数据存储和计算。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等应用对数据存储和计算需求的不断提升,数据来回“搬运”处理,耗时长,功耗大,还可能存在“交通堵塞”的风险。 “存算一体片上学习在实现更低延迟和更小能耗的同时,能够有效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博士后姚鹏先容,该芯片参照仿生类脑处理方式,可实现不同任务的快速“片上训练”与“片上识别”,能够有效完成边缘计算场景下的增量学习任务,以极低的耗电适应新场景、学习新常识,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比如,有些人习惯在数字“7”的中间加一短横。一开始,智能芯片并不认识这个符号,然而训练了两三个这样书写的“7”后,它就能准确将其识别为数字“7”。 挑战与机遇并存 “芯青年”展科研担当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突破“卡脖子”技术仍是当下的重点。 面对先进研发设备短缺等现实问题,团队成员都有着些许的茫然,每一步走的是否正确,结果能否达到预期,工艺还能否更加优化……这些都是压在每个人身上的巨石。 首先,是技术挑战。忆阻器芯片的研发涉及到材料科学、物理学、电子工程等多学科的前沿常识。在诸多技术难题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实现忆阻器件的大规模集成。通过大量实验和理论研究,团队提出了架构-电路-工艺协同优化方法,为存算一体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引导。 其次,是工程挑战。有了大规模集成的工艺、关键的电路设计,如何克服底层多尺度非理想导致的误差,集合成一个高效的系统芯片?在团队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提出STELLAR 架构,完成算法优化及仿真实验,制备出全系统集成的高效存算一体学习芯片,实现速度和能效的大幅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