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门户论坛百科APPEN| 举报 切换到宽版

亚星游戏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亚星游戏官网-yaxin222  大将

注册:2005-2-12

家园荣誉版主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05-3-17 02:59:00 |显示全部楼层
在保守者眼中,

IM是洪水猛兽;

在开明者眼中,

则是生产力。

无法禁止的通信

被禁止的App

  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在蔓延:美国和欧洲 不少大企业,正在像对付计算机病毒一样防备着公共IM(Instant Message,即时通信),即互联网上的即时通信。这些企业将大部分IMApp都列为封杀对象,如美国在线的ICQ、MicroSoft的MSN、雅虎的Messenger等,企业员工被禁止在上班时间使用这些IMApp。

  王先生是美国通用电气企业的员工,也是公共IM的最早使用者,他已经有近一年时间没有使用过ICQ和MSN了,企业网管员封了这些IMApp的通信端口。王先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企业度过,所以基本没有机会跟以前在ICQ和MSN上结识的朋友继续保持联系,这些朋友包括一些尚未谋面的客户,这些客户关系也因此断了线。

在没有ICQ和MSN的日子里,王先生充分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不方便。

  幸运的是,王先生不久就发现了新出路:使用雅虎企业提供的Yahoo Messenger。由于这个IMApp出现得比较晚,知名度不高,还没有被列入企业网管员封杀的黑名单。很快地,企业中像王先生这样的IM“依赖者”都转向了Yahoo Messenger。

  但好景不长,最近某一天,王先生突然发现Yahoo Messenger也不能用了!

  原来,由于企业中使用Yahoo Messenger的员工越来越多,网管员很快就发现了这条“漏网之鱼”,接着就毫不客气地封掉了它。

  如今在美国通用电气企业,没有人能够再使用IM这个新鲜玩意了。这种现象不仅普遍存在于通用电气这样的非IT企业中,在对IT技术接受度较高的IT企业中也不乏其例。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和欧洲的全球500强企业中,明确禁止员工上班时间使用公共IM的企业数量,超过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企业和鼓励使用的企业的数量之和。在美国和欧洲的IT企业中,封杀公共IM的现象更普遍,可能的原因是:公共IM在IT企业中比在非IT企业拥有更多使用者,因此“可能产生的威胁”也最大。

  有人开玩笑说:在美国,除了雅虎企业内部允许使用Yahoo Messenger、美国在线内部允许使用ICQ、MicroSoft企业内部允许使用MSN之外,公共IMApp在其他企业将无立锥之地。根据记者对部分知名企业的调查,这个玩笑绝非危言耸听。

  这种不正常现象不仅在国外企业中蔓延,同时也在国内企业中泛滥。

QQ两次被封杀

  姚先生是QQ的最早使用者之一,经过几年积累,他在QQ上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和客户圈子。QQ是国内用户最多的公共IM,App开发商和运营商为深圳Tencent。但姚先生自从加入国内某著名IT企业之后,他的这个爱好就遭到了封杀。

  企业网管员告诉他,上班时间不能使用QQ这类“聊天工具”,因为“怕影响工作效率”。对姚先生而言,QQ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聊天工具”,而成了其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通过QQ结识的网友已经有不少成了他的客户。仅仅从工作上讲,他也无法抛弃QQ。

  刚开始,企业网管员只封了免费QQ的通信端口和专用协议。为了能够继续使用QQ,姚先生向深圳Tencent申请了付费账户。付费账户可以通过http协议连接到QQ中心服务器,只要能上网就能用QQ,不会受通信端口和专用协议的限制。

  但好景不长。没多久,姚先生又不能在企业用QQ了。

  原来,也有不少人像他一样申请了付费账户,使用者越来越多,企业网管员开始把封杀目标转向了他们。这次,企业网管员使用了“绝杀”手段:直接屏蔽掉了QQ登录服务器的IP地址。这样,无论使用什么手段,只要通过企业代理服务器上网,都无法登录到QQ服务器。通过企业网络使用QQ的希翼,再次被终结!

  十分依赖QQ的姚先生,觉得不能使用QQ就像不能使用电话一样,不便之极。

  对于像姚先生这样的使用者,IM已经成了电话、电子邮件之外的第三种不可或缺的通信方式。使用IMApp,信息可以立即发送到接受者,接受者可以不必马上回复,而且可以同时向不同接受者发送不同信息。IM继承了电话的“即时性”和电子邮件的“并发性”(多任务)两大优点,成为两种通信方式的补充。

  IM对姚先生的重要程度,可以从他的名片上略见一斑。姚先生的名片比传统名片多了一项内容:QQ号。随着QQ的普及,姚先生的客户名片上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QQ号。通过QQ与客户沟通,成了姚先生来这个著名IT企业之前的日常工作之一。

  使用QQ,姚先生可以同时与几个甚至十几个客户沟通。由于大部分沟通信息以文本、图片和视频等可记录可回放的方式进行交流,解决了以前电话、电子邮件等工具产生的信息失真、不对称和时效性不强等问题,客户获得的信息变得更加准确而及时。

  在“非典”肆虐期间,由于不能面对面跟客户交流,姚先生更加依赖QQ。为了增强亲切感,他甚至自费买了一个摄像头,通过QQ提供的视频通信功能,客户可以看到他的音容笑貌,就像面对面交谈一样。姚先生在此期间充分利用了QQ的各个即时通信功能,不仅没有懈怠与客户的沟通,还主动做了一项份外工作:客户满意度调查。要在短期内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在没有使用QQ前几乎不可想像。

  姚先生使用QQ等IMApp的最深感受是:IM不仅没有降低工作效率,反而扩展了工作空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这个著名IT企业中,与姚先生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不少同事。不过,不少企业管理者并不这么认为,原因也不仅仅因为他们保守的立场。

越内行,越保守

  调查表明:在多数情况下,拒绝公共IM的最保守势力,不是外行的CEO,而是最内行的CIO和网管员。保守势力拒绝公共IM的坚决态度,随着其对技术细节了解的加深而加强,不少网管员比其主管更加支撑封杀行为。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对此,有分析认为:CIO和网管人员对公共IM的技术细节十分了解,也很清楚其中存在的漏洞,而这些漏洞又可能给企业网络造成一些潜在危险。从对企业网等技术资源的安全角度考虑,坚持保守态度无疑是一种万全之策。

  不过,这个分析似乎并不准确。事实上,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网管员和CIO都是公共IM的使用者,即使在被禁止使用的企业网内部,他们也拥有“特权”使用公共IM,他们使用这些工具的熟练水平和实践时间远远超过其他员工,他们比其他员工拥有更多的MSN、ICQ、QQ账号和网友。

  如果出于安全考虑,他们也应该自觉不用IMApp。可能他们会说明说:“大家拥有避免被攻击的技术手段,因为大家就是玩这个的。”的确如此,技术管理者比普通使用者拥有更多手段去防范不安全因素,但他们为什么不把这些手段先容给更多的普通使用者呢?

  对此,有分析认为:因为看到了新技术存在的潜在风险,为了不承担太大风险责任,一些技术管理者宁愿不尝试这些新技术。同时,由于实施新技术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一些技术管理者也宁愿CEO不去尝试这些新技术。害怕承担责任和惰性,让一些技术管理者在向CEO提供技术咨询时,选择了更加保守的态度。

  也有不少技术管理者甚至基层工程师,会积极建议CEO尝试公共IM,但CEO并没有采纳建议。一般认为CEO不采纳IM的原因有几个:

  第一, 不愿意因此增加经营成本,尽管目前大部分公共IMApp以免费方式提供给个人,但其企业版多数是收费的,而且一般按用户端数量来收费,在一个终端较多的企业中,实施公共IM的企业版将会导致一笔不小的开支。

  第二, 不愿意接受可能存在的风险。正如CIO和网管员担忧的那样,CEO比他们更加担心安全问题。特别是在这个病毒和黑客肆虐的互联网“魔法时代”,安全往往成为最大问题。

  第三, 担心公共IM中的聊天、交友等娱乐功能被员工过分滥用,影响正常工作。

  第四, 缺乏对新技术的感觉,不清楚它究竟能给企业带来多少现实利益。正因此,CEO不愿意为此甘冒风险和付出代价。

  第一个原因是客观存在,但不是决定因素,不封杀公共IM也一样可以帮助企业使用它。

  第二个原因普遍存在,正如逛马路也存在被车撞的风险,因噎废食,殊不可取。

  第三个原因是个管理问题,如果企业以目标责任制来考核员工,就不会担心员工是在工作还是在玩乐。互联网刚刚兴起时,一些企业禁止员工在工作时间上网,当时浏览器也像现在的公共IMApp一样,在被禁之列。当时一些管理者认为,“员工上网会影响工作”,而如今情况又如何?估计已经找不出几个禁止员工上班时间上网的企业了。

  第四个原因才是关键。这不仅是企业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公共IM提供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他们企图进入企业级市场时。

  同时,企业管理者也不得不面临公共IM的挑战:员工对公共IM的接受度越来越高,靠封堵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姚先生在被禁止使用QQ之后,转而投向了MSN的怀抱,由于封堵MSN有一定难度,企业网管员也只好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一些同事选择Yahoo Messenger、ICQ、朗玛UC、IMU等公共IM,他们就像躲在敌战区的游击队一样,跟企业管理者玩捉迷藏,虽然朝不保夕,但却生生不息。这种现象在国外的大企业中也一样存在,近两年新的公共IM提供者依然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常用的公共IM经常被封杀,给他们提供了生存空间。

  为了进入企业级市场,被企业管理者所接受,MicroSoft、雅虎、美国在线、深圳Tencent等提供公共IM的企业,纷纷推出了专门的企业级IM。这些企业级IM借鉴了许多公共IM的优点,拥有广大用户的认知度,所以对大型OA中的IM模块可能产生巨大冲击,甚至终结这些IM的先驱者而成为未来的主流模式。

举报本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大家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4 15:14 , Processed in 0.19602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