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概念自2009年提出以来,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并持续引发了全球智慧城市的发展热潮。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推进全球城镇化、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破解大城市病、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但面临的瓶颈和阻碍也不少,下面从4个方面列举了14个瓶颈: 一、认知误区方面 1.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信息化建设。对于地方信息化主管部门往往侧重于一个个信息化项目建设,而没有从整体认识智慧城市对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生态等方面的影响。对于行业主管部门往往针对本行业信息化需求。对于智慧城市供应商往往侧重于技术方面,往政府推销新技术、新产品,很难切身从政府管理角度考虑需求。 2.认为智慧城市可以速成。很多地方政府希翼通过完成一批智慧城市项目,达到快速建成智慧城市的目的,但由于缺乏系统性规划和注重长效运营,导致项目碎片化,造成了信息互联互通壁垒,同时建设容易,运营难,后续需要长期的运营费用维持。 3.认为与行业主管部门关系不大。有些部门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化主管部门的事,与本部门关系不大。其实智慧城市建设是复杂的运行系统,涉及到各行业、各部门,对于城市的综合运营和联合调度,往往都是需要跨部门数据,才能使工作和决策更科学。 4.完全委托一两家企业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有些地方找一两家龙头企业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将所有信息化项目交给改企业来规划建设。这种做法容易过渡捆绑技术企业,造成新的信息孤岛问题,核心数据泄露也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二、组织机制方面 5.组织保障主体多元化。目前,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五花八门,包括智慧城市建设办、经信、发改、政府办、政务办、大数据局等等,容易造成上位多头,各级交叉,导致对智慧城市工作导向、依据、统筹、协调和实施产生影响。 6.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专业性不够。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是非常专业的工作,如果没有总体架构思路,不敬重技术客观性,很容易被智慧城市供应商忽悠,造成一个个项目的关联性和可持续性不够。信息化建设有别于其他行政部门,一旦建设,沉淀数据,就容易造成对系统的依赖,重建和升级或更换企业的成本过高,这就要求主管部门主要领导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不容易被厂商忽悠,同时也能说服上级领导作出科学判断。 7.行政监管和法律约束不强。目前,各地方信息化建设都出台有相关的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信息整合共享办法、考核管理办法等等,有些地方还专门出台了法律条文,比如《银川市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条例》,使智慧城市建设法制化,这些管理办法和法律条文都明确了智慧城市体制、机制、规划编制、实施和财政资金安排等,但在现实推进中,往往监管不强,考核不严,数据共享等问题依然突出。 三、建设运营方面 8.技术标准不规范。在技术方面,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标准不规范,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行业标准,而是各企业在开发智慧城市应用系统时,政府主管部门并没有规定开发什么样的接口、数据标准(其实也很难提出),这就导致信息孤岛,数据难以互联互通。在应用方面,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特别是在政务服务领域,国家部委或省级层面制定了基本的规范格式,但政务服务大部分的业务都在地市或区县级层面,反而没有统一规范。 9.重视项目建设,轻视顶层设计。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往往缺少顶层设计,热衷于单个项目建设,导致项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违背了智慧城市的有机性规律,出现碎片化倾向,降低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率和效益。 10.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不充分。由于信息化系统往往建设时间有先后,应用的技术和标准也不尽相同,应用系统建设时数据沉淀的格式不尽相同,不仅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企业、市民之间的数据流通困难,政府内部间各系统条块分割,多数保留在各部门信息系统中,使得信息交流与共享渠道不畅通,阻碍了信息技术的整合与共享,加速了信息的碎片化和孤岛现象,导致智慧城市建设中“数字鸿沟”现象的产生。 11.可持续运营不足。目前大部分智慧城市信息化项目都由政府投资(包括政府直接投资或政府委托国有企业建设等模式)。一方面,政府直接建设并运营类项目,专业人员不足,运维效率低,效果差。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类项目,目前来看大部分属于公共服务产品,可运营程度低,或者大部分是属于不可运营类项目,而对于这类项目还没有非常好的建设运营模式。 12.产业带动效应差。现在智慧城市建设,在吸引企业、社会力量参与方面一直没有合适的模式,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产业拉动效应弱。大部分地方政府往往希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带动本地ICT产业发展,这就需要智慧城市应用的产品,与本地相关产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以智慧城市应用促进本地ICT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反补应用落地。 五、综合保障方面 13.信息化人才匮乏。对政府管理部门来说,懂规划、懂政府、懂技术、懂城市、懂产业的人才缺乏。由于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比较晚,大部分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够完善,技术创新人才十分紧缺,尤其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懂技术和了解政府流程与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难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与政府和城市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在非一线城市,这种现象往往更明显。 14.管理机制瓶颈。智慧城市建设应包括项目规划、筹资、建设、运营、监控、评估、反馈等一系列流程。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流程中环节的缺失主要涉及监控不到位、绩效评价指标不完善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的及时反馈和改进。同时,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当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突出问题,这主要体现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评价方法选取和合理指标权重设计等方面,导致相关组织部门、利益相关群体、个体难以有效衡量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实际效果。 (更多新基建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大话新基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