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门户论坛百科APPEN| 举报 切换到宽版

亚星游戏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197|回复: 4

中美欧,会如何? [复制链接]

军衔等级:

亚星游戏官网-yaxin222  大元帅

注册:2007-12-101616
发表于 2024-2-8 13:45:29 |显示全部楼层
023年,是疫情结束后全球交往与合作复苏之年,也是时局动荡,全球化备受考验与挑战的一年。


一年多来,全球贸易往来有所修复,航班往来逐步增加,跨境投资止跌回升。从全球最大的一百家跨国企业来看,按照海外资产比重、海外雇员比重和海外销售比重三项的算术平均简单测算,可以发现2020年已跌到仅有60.5%这一历史低点,2023年则又开始逐渐回升,可见跨国企业仍继续在全球布局,在海外资产、海外销售、海外员工这些主要指标方面都重现扩张迹象。


从时代蝶变的角度来看,2023年全球还在蓬勃酝酿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目前已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


伴随着发达国家对产业空心化的焦虑与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崛起,美欧近年来不断出炉鼓励制造业回流的政策法规,全球主要经济体围绕半导体、人工智能、电动车等为代表的全球未来产业,正在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中美欧则在引领这股潮流的过程中,体现出不同的行为与趋势。


中国:蛹化蝶的前夜


2023年,中国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大国与贸易大国,展现了经济韧性强的一面,新能源、电动车等产业的快速崛起引起举世瞩目。强大的基础设施、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善的产业链条乃至不断提升的生产效率,都在助推中国稳固优化自身国际竞争力,并在不易的时局中涌现新的领军企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德国中国商会最新报告揭示,以电动汽车及自动驾驶、人工智能、5G/6G等领域为代表的中国高新企业,已经赢得了在华德企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敬重。


尤其是中国汽车产业,其崛起更是普遍得到德国同行的认可,他们多数认为,中国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提升明显,相信后者能够在未来五年内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的德企比其他行业要显著更多。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德国专业研究机构的证实。德国汽车管理中心(CAM)自2005年以来一直对全球车企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其最新报告指出,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创新实力首次超过德国同行,尤其是在电动汽车与车联网等面向未来的新兴领域。


2023年,中国车企能占到全球所有车企创新实力的37%,而之前领跑的德国车企则仅占27%,美国、日本、欧洲(不含德国)、韩国、印度分别占大约17%、8%、7%、4%与1%,这六个国家与区域也是主要的汽车产区。

目前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前15家汽车制造商中有6家中国企业,前十名中也有吉利(第3位)、上汽(第4位)和比亚迪(第8位)等三家。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也很快。芬兰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报告指出,我国去年在新能源行业的投资占GDP增长的40%,在太阳能、电动汽车、风能、核能和水电等方面,中国一共吸取了8900亿美金的投资,几乎相当于去年全球化石燃料投资的总和。


从新能源的这几大细分板块的全球竞争力来看,中国企业实力在日益增强,且对于关键原材料、核心技术等的掌控力不断上升。法国《世界报》指出,“中国在太阳能和电池的各个层面都处于霸主地位”,尤其是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发动机。


2022年,在全球这三个领域的出口总额中,中国的占比分别达到23%、52%与近83%;2023年上半年,中国这三个领域的海外销售额进一步增长了60%以上。


2023年对中国而言,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中国也面临着欧美一些政客鼓吹“脱钩”“去风险”的巨大压力,包括阿斯麦、英伟达在内的半导体龙头多款产品在美国政府指令下对华限售,这些都给中国人工智能、网联汽车等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几片阴云。


从自身来看,中国正处于传统产业疲软、新兴产业崛起的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其主要挑战是如何持续推进企业创新研发、产业升级,以及克服地缘政治挑战,在国际化布局中掌握更多全球标准与游戏规则制定权。


欧盟:新旧间的阵痛


相比之下,老欧洲的2023年过得并不顺心。俄乌战争继续拖累、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工业竞争实力下滑……尤为糟糕的是,时至今日欧盟虽在传统工业、职业教育等领域仍较全球其他区域有一定优势,但在未来产业的国际竞争方面则日益暴露出创新局促、活力不足的力不从心感。


近日,欧盟委员会最新一期2023年工业研发投资全球排行榜(2023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公布,其榜单前2500名中有827家美国企业、679家中国企业与367家欧盟企业。

当年欧盟上榜企业的研发投入增长率同比翻了一番(13.6%),自2015年以来首次超过了美国企业(12.7%),但仍低于中国企业(16.5%)。从过去十年来看,欧盟上榜企业的研发投入增幅明显低于中美,这也部分说明了在当今未来产业竞争中,欧盟的存在感为何相对较低。


近年来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量子计算等多个领域不断产生新兴技术、独角兽,风起云涌引领全球的往往都是中美两国。换个角度来看,在过去十年中全球共有1699家新上榜企业,其中只有82家新的欧盟企业进入榜单,相比之下中国有657家新企业、美国有634家新企业,世界其他地区(RoW)有276家,日本只有52家。


未来的全球领导者必然诞生于今天大刀阔斧地进行工业研发投资的企业序列。这表明,欧盟在产生全球研发投资领导者新企业方面的能力较弱。


仍以汽车产业为例。在中国同行们崛起的同时,欧洲在全球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大潮中备显落寞。如汽车大国德国过去一年来包括大众、大陆集团、博世等众多车企都出现规模不小的裁员潮。汽车产业往往产值大、产业链长,是多数工业国都格外重视的支柱型产业,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上下游产业配套、多领域技术提升以及税收与就业增加。


欧洲在新能源汽车尤其电动车领域的迟缓与落后,将对其面向未来产业竞争带来不利影响。前述全球车企创新报告的负责人布拉泽尔指出,“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未来领域的创新实力不断提高,正日益改变着中国这个最大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也日益改变着欧洲的竞争格局,相比之下,德国车企的产品偏贵、转型过慢。与特斯拉一样,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创新实力标志着全球汽车工业的一个转折点,德国显然必须增强其在电动交通、互联和自动驾驶等核心领域的创新实力。”


出于保护工业实力、维持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的,近年来欧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撑工业的政策与法规,例如《净零法案》《新欧洲创新议程》等等。


在全球主要国家关于未来产业争夺的焦点半导体领域,欧盟为弥补自身半导体制造领域缺陷,于2022年2月出台《欧洲芯片法案》,效仿美国通过巨额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吸引全球半导体龙头在欧投资建厂,力图打造自主可控的半导体全产业链。


2023年,台积电、英特尔等纷纷宣布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投资计划。然而欧洲半导体产品市场不大同时人才缺口不小,政策推出后政商各界褒贬不一,国际上也有不少对其保护主义倾向的批评之声。


在此背景下,中欧经济合作仍在稳步发展。以德国为例,2023年德企在中国的直接投资(FDI)数额仍居高不下,尤其是大型企业和已在华长期布局的企业。


据德国经济研究所(IW)的分析,仅在2023年上半年,德国企业就在中国投资了约103亿欧元,占德国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6.4%,经济学家马特斯表示,“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而言,中国从未如此重要”。


中国德国商会最新报告则表明,42%的德国企业预计今年行业发展将呈现积极态势,较2023年仅有21%持该观点的企业,增长明显;64%的德企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一至三年内将会反弹。所有受访企业中,高达94%计划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78%预计其所处行业将持续增长,54%计划增加投资,在计划增加投资的企业中79%的企业表示增加投资的原因是保持在华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37%的德国企业表示,与其他市场相比,中国作为创新市场的吸引力正在增强;过半受访企业认为,中国的竞争对手已经成为该行业的创新领导者,或有望在未来五年内成为创新领导者;46%的企业计划与当地企业合作以保持竞争力。


不和谐之音同样存在。在美对华围剿、企图与欧洲部分政客的鼓噪下,欧盟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倾向,相关议题从“脱钩”到“友岸外包”,再到“去风险”,限制清单则从此前的贸易与投资类,逐渐扩展到供应链、科技创新、研发合作等,更不用提去年底对中国电动车企刚刚发起的反补贴调查。


1月24日,欧盟首次宣布经济安全战略,将通过立法形式收紧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管理,要求所有成员国对来自国外的投资进行审查,其针对中国、遏制其崛起的意图路人皆知。


不过,美欧之间一方面在不断加强协调协同,另一方面也有各行其是,龃龉不断的地方。其实自2008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经济增速始终低于美国,最近几年在难民危机、俄乌冲突等反复冲击下,欧洲竞争力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欧洲政界对美国本来就存在很多怨言,2022年美国一意孤行出炉的《通胀削减法案》更是引起了德法等国高度不满。看似铁板一块,实则各怀鬼胎。


美国:旧世界的大佬


凭借生成式人工智能(GAI),2023年美国工业再度火了一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ChatGPT在实践中展现出广阔用途与光明前景,堪称是一夜之间风靡全球。


事实上,美国不光在工业科技与未来产业领先全球,还在工业科技与未来产业的竞争方面领先全球。近年来,无论是美国优先发展的未来产业,还是其与中国、欧洲等激烈争夺的关键行业,都相对密集地集中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5G/6G、电动汽车、生物技术等几大领域。


他们施行的策略很清晰,即又打又拉,一边有针对性地对中国产业与科技崛起进行精准脱钩与遏制,对欧洲等所谓盟友则釜底抽薪大挖墙脚,一边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如《通胀削减法案》《芯片法案》等,力推国际新兴产业与领军企业回流美国。


例如,去年8月份拜登总统签署了一份行政命令,对美国主体投资中国半导体、量子通信和人工智能领域进行明确限制;自2018年以来美国商务部先后将上千家中国企业列入管制清单(Entity List),主要集中在半导体航天、军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美国还不断组织欧洲政界高层专门召开会议,通过诸如贸易与科技委员会(TTC)等机制协调对华经济与科技遏制的战略和具体举措。


在半导体领域,美国这种策略体现得更加明显。美国本来就是设计研发与商业消费领域的中心,自《芯片法案》出炉前后短短数年,在美国政界四处游说下,仅公开宣布的数十个半导体项目总投资额就达数千亿美金。同时,美国不断拉拢、施压日本、荷兰等国,对华限制或禁售半导体芯片,阿斯麦1月初刚刚有一批产品停止对华销售。


不过,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单一市场,占全球总市场的30%以上,更占了美国半导体行业全球销售额大约36%,大量龙头企业与美国政府的对华态度其实并不一致,英伟达专门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制产品的事情并非偶然。


此外,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弗洛伊德教授一项最新研究,贸易争端以来虽然美国自中国的贸易增长低于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增长,但两国间供应链仍合作紧密,尤其在“战略性产品”方面;美国贸易增长显著的国家中有部分与中国的贸易额尤其在战略性产品、中间产品领域也在大幅增加,例如墨西哥。


所谓“脱钩”,是否真有成效值得推敲。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美欧之间也仍然是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奥地利社会创新中心最新研究指出,近年来欧盟与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方面的合作正变得越来越重要。2022年,在该领域,中欧联合专利首次超过中美联合专利,并不断接近欧美联合专利数。


其实,这与中国近年在相关领域全球专利申请数超过美欧有关。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欧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化程度相对略低。就人工智能参与者的绝对数量而言,中国处于领先地位(占人工智能参与者总数的 38%),其次是美国(20%)和欧盟(11%)。存在感和江湖地位都是自己努力刷出来的。

举报本楼

本帖有 4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大家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0 21:02 , Processed in 0.65041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